吴冠中 《都市之夜》
“红灯区,绿灯区,人间甘苦,都市之夜入画图。”这是我对自己80年代所作油画《香港夜景》的画外题词。自50年代别离了巴黎的霓虹灯,30年来没有见过城市的花花世界。80年代突然从北京来到繁华的香港,却首先想到红灯背后的苦难的人群,享乐的人们,人生的纷乱。不同于夜晚的彩色缤纷,白天从高楼上看香港,满眼楼房屋宇,道路奔驰,密密层层的线、面交错,构成直与曲的协奏。我用线勾勒那天旋地转的海市蜃楼,画面已经密不通风了,更加彩点击节,煞是热闹。
90年代初,香港土地发展公司邀我前去画“吴冠中眼中的香港”专题,画了一个月的素材,返京后用油彩及水墨表现香港的旧貌与新装,及用水墨表现夜香港,却屡屡失败。水墨之优势在于渲染,所谓水墨淋漓。昏昏暗暗的一片水墨夜色中浮现灯光闪烁,总嫌太弱,易落入灯光渔火之冷落旧腔。我作了各种探索,竭力想表现夜都市之亮度。
中国水墨画虽着重讲究所谓笔墨,但这只属局部表现手法中的变化,大部分作品挂上墙后,因缺乏强力的整体效果,显得极其虚弱,观众享受不到视觉美感。我竭力在构架方面经营,我感到传统水墨特别在构架方面日趋衰颓,弱不禁风。要讲构架,必须重视整体面积的分割,不可浪费画面方寸之地,我不让自己的作品留有多余的或非属结构的空白,尽力追求画幅上墙后的视觉效果。
以上这些构想和因素无意中都体现在这幅1997年所作的水墨《都市之夜》中。我首先着力于浓墨粗笔的横与直的交错,楼层间参差错落的错觉,似楼非楼都是楼,前楼后楼碰撞不相让,极目层楼,谁主沉浮,顶天立地争春秋。其实画面表现的是楼群之整体而非具体的楼与楼的加法,因而其中并无某一座具体而独立的楼,而且也不是香港,不是东京,不是纽约,不是北京、上海或深圳。大点小点,是窗是户,非窗非户,都属楼形之辅助,线、面之帮腔。那浓重的红、黄、绿色块色点,跳跃着镶嵌在黑、白、灰的层面上,是夜之眼,灯红酒绿的喷发,画面的最强音。
积累多次表现夜都市的成败,这幅作于78岁的《都市之夜》,可说体现了我对中国画现代化的观念,透露了我所感到的芸芸众生的挣扎之苦乐,时代飞速变化,令人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