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文科综合 > 高考文科综合真题 > 正文

2009年高考文综试卷真题附解析(北京卷)

来源:可可英语 编辑:Ookamie   可可英语APP下载 |  可可官方微信:ikekenet


第Ⅱ卷

36.(36分)读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分布特点。(6分)

(2)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3)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4)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5)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解析】:

区域特征解析,综合考查考生分析问题、阐述结论的能力。

仔细读图,包括图例和注记:陵墓、寺庙、遗址、石刻、公园等;

“泾渭分明”的地理含义,分布于两河流上的两个水文站水文特点的比较,着眼于两河流发源地的植被状况;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于植被恢复;

地堑构造发育形成的渭河平原,加之河流的影响,是该区域具备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如:水源、土壤、地形等;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秦岭,地理意义众多,可从气候区划、地形区划、流域区划、农业区划、行政区划等角度分类阐述。

【答案】:(1)图中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脉(区);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中部渭河平原。

(2)张家界(咸阳)水文站泥沙含量高(低)。

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3)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4)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5)秦岭,显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

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

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区分度】:中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第(2)问,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 致之 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第(4)问,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

【考点定位】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8.(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甲同学问:“这张图是什么意思?”乙同学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1)请你告诉他们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社会建设支出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支出是如何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的。(11分)

乙组同学讨论图时一致认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请你补充回答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还有哪些,并说明政府在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如何坚持这些原则。(10分)

丙组同学讨论图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

【答案】(1)①社会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规模逐年增加;社会建设支出的增加快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②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就业服务能够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增加公共医疗支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有利于经济建设。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①民主集中制原则。预算方案应报人大审批,并接受人大监督。

②依法治国原则。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依法行政,杜绝滥用权力。(3)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给以后的命题指明了方向,因为今年是旧课程的最后一年,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探究意识被提前放到高考题中来考查,其实是有着很强烈的引导作用的。(1)要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图表反映了什么内容,另外最重要的是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有那些意义。需要我们具有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回答。(2)相比较而言,本小题非常简单,只要熟悉课本知识,清楚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话,都应该能得高分。因为这个知识点我们一定练了太多。(3)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我们要具体展开说明,思路是先说对立的表现,再说统一的表现,然后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实有心的考生会发现本题的原理和06年北京高考38题的第(2)问基本一致,再加上课本的叙述也是这个思路,所以本题的得分率一定不会低。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39.(29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在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国中,德国煤矿资源丰富,法国铁矿资源丰富。该组织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两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

(1) 指出该组织成立之初德法两国大型钢铁企业所邻近的城市,并说明布局理由。(6分)

(2) 说出德法两国之间煤和铁矿石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势。(6分)

【解析】:

该题考察了传统的地理命题考点:德国鲁尔区;

以此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区域分析能力、观点表述能力;

关联考点:工业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选择。杜伊斯堡、梅斯;区域问题的细化考察,

钢铁工业基地的布局与发展,依赖于近原料、近能源(燃料);

从图中可以看出,鲁尔区的水陆交通便利:发达的铁路网、便捷的内河航运网。

【答案】:

(1) 分布在杜伊斯堡、梅斯附近。钢铁工业是原料指向型企业,因此靠近煤或铁矿石的产地

(2)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运量大,运费低。

【区分度】:中

(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区域合作”、“共同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指出材料的主张。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欧共体成立的作用,以所学知识为主。

【考点定位】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

(4)表中案例反映了中国与欧盟多方面的经济关系,概括案例中体现的经济学道理。(9分)

案例

经济学道理

示例 2008年,欧盟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欧盟出口环境得到了改善,欧盟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

扩大市场开放,贯彻自由贸易的关系,互惠互利。

案例一 2009年5月,首架在中国总装的空客A320飞机成功试飞。飞机的机头、机身、机尾和机翼等部件,分别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生产,总装在天津完成。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二 义乌是驰名中外的小商品集散地,欧盟是其重要出口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多种方式,义乌出口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商品,也进口欧盟的商品和技术。…….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三 中欧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于2008年在中国成立。膜技术是中国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环境等领域。

(请勿在此处答题)

案例四 欧盟国家向中国倾销邻苯二酚,对中国化工产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请勿在此处答题)

【答案】(4)案例一 生产国际化,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

案例二 市场国际化,发挥竞争优势,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信息传播国际化。案例三 走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道路,加强技术合作。

案例四 反对不公平竞争,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产业之间的关系。

【解析】逐个案例分析,我们看案例一,“飞机的机头、机身、机尾和机翼等部件,分别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生产,总装在天津完成。这些关键词体现了生产的国际化;” 案例二,“义乌出口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商品,也进口欧盟的商品和技术。”说明了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是资源的互通有无;案例三,“中欧膜技术合作研发中心”这是关键词,体现了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案例四,“中国政府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体现了我们要反对不公平竞争。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40.(2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1分)

【答案】(1)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解析】审题,是关键,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中设问的限定,是用规律相关的知识,首先要想到辩证法规律的含义,然后从认识论里面,和规律有关的是理性认识,以及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科学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最后别忘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以上知识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原理。

(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点击此处下载文档(rar格式,1100.18KB)


发布评论我来说2句

    最新文章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